编者荐语:
近日,我院李实教授与博士研究生于书恒合作论文《过度劳动的工资增长和工资差距效应分析》在《财经问题研究》2025年第7期发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居民家庭财富分布研究“的阶段成果。
以下文章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作者
李实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 共享与发展研究院)
于书恒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引用格式
李实,于书恒.过度劳动的工资增长和工资差距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25(7):101-116.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镇雇员的工资性收入得到显著增长,但在工资增长的背后,不仅是工资率的增长,还伴随着劳动时间的延长。数据显示,劳动时间与工资收入呈现同步增长趋势,大部分雇员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收入已成为基本事实,过度劳动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在城镇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过度劳动的工资增长对工资差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利用1995—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系统描述了城镇雇员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过度劳动产生的原因,并探索过度劳动对工资增长和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雇员中过度劳动雇员占比持续上升,但过度劳动强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劳动时间延长是用人单位与雇员共同决策的结果。在体制外工作和缺乏长期劳动合同保护的雇员更有可能过度劳动;迫于经济压力,为了增加收入,低工资、低学历的雇员过度劳动的意愿更高。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过度劳动的意愿更高,尤其是单职工且有子女的男性。过度劳动增加了工资性收入,且其对工资增长的贡献从以时间效应为主导向以工资效应为主导转变。由于过度劳动通常发生于低工资雇员中,过度劳动在改善这部分群体收入的同时也发挥了缩小工资差距的作用,但这种作用逐渐减弱。需要指出的是,过度劳动的负面影响更加值得关注。本文为中国规范劳动时间、维护劳动者权益提供了理论参考。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过度劳动产生的原因,即企业为降低用人成本有延长劳动时间的动机,同样雇员为增加收入有延长劳动时间的动机,但劳动时间的延长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生理限度内。第二,本文解释了职业发展要求是雇员过度劳动的最主要动力,而其经济压力次之。第三,本文估算了过度劳动的收入增长效应,发现其对工资增长的贡献在转变,并且其缩小收入差距作用在逐渐减弱。
(责任编辑:李明齐)
公众号责任编辑:李明齐
复审:孙艳
终审:徐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