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共富”那些事
兴区的共同富裕之路,藏在织里童装产业园的缝纫机声里,隐于妙西霞幕山的茶香中,也写在八里店新区的建设蓝图上。五个乡镇各有乾坤:织里镇的童装车间里,机器转得飞快,一件件小衣服从这里走向全国;埭溪镇的美妆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调试着新配方,要让 “中国妆” 香飘更远;东林镇的葡萄架下,一串串紫珠饱满,等着搭上电商的快车出村进城。这幅新旧交织的画卷,吸引着我们踏上调研之旅。
调研绝非容易事
调研在初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遇到很多空访等情况。比如说,可能连着敲了十五家的门,户主家里要么没人在家,要么就是觉得莫名其妙因而拒绝访问,还有时间上的尴尬(尽量避开饭点)。
此外,方言也是一大阻力,特别和高龄居民的沟通,沟通交流存在含糊不清和辨认困难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于保险类别的记忆和辨认有较大困难,基本上需要调研人员用引导性质的话语去问询,然而这样得到的结果很有可能与实际有较大出入。
田间地头,走进基层
一边养蚕缫丝,一边参与调研
确定目标才能勇往直前
我们聚焦共同富裕主题,将目标拆解为 “打通入户梗阻,沉淀有效信息”,让每一次敲门都更有价值。
1. 打通入户梗阻针对“空巢、拒访、时间冲突”,从实际出发商议对策。
拒访户:请社区“熟人”陪同,通俗地讲明来意,穿插家常对话,帮助双方破冰,提高访员与受访者之间的信任;
无人户:提前预约方便时间上门访问,对于不在当地的受访者,进行电话访问,以提高访问成功率;
配合户:进行顺利的访问时,增加细节的提问,并从他们辐射周边,让调研从“被动敲门”变“主动开门”。
2. 沉淀有效信息
关注“变化”:从生活细节里抓共富政策的实际影响,从近几年的工作、收入、生活的变化中反应共富政策的落地效果;
关注“难处”:特别询问是否存在“不敢消费”与“不愿消费”的感觉,询问对于医保与养老政策的满意程度,关注人民生活的难处,切实为推进共同富裕做贡献;
关注“盼头”:收集居民对共富路径的真实期待,关注人民对于未来生活质量的信心,从动态变化中看到共同富裕政策的未来。
组员访问风采
从“队友”到“朋友”
调研路上的风,总带着两重温度 —— 一半是骄阳烈日的灼热,一半是并肩同行的温热。
记得第一次入户走访,巷弄曲折如迷宫。入户时两两一组,互相有个照应,确保安全。暮色渐浓时,男生会主动接过女生手里沉甸甸的问卷袋,说 “我来扛,你们记路”。那些没说出口的 “放心”,藏在彼此的眼神里。
七月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发烫,我们在周边找八里店社区新受访者。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睛,没人抱怨,只是互相递过矿泉水,笑着说 “再走完这条街就歇脚”。鞋子踩过发烫的地面,脚步却越来越齐,仿佛这样就能把暑气踩在脚下。
台风天的突袭最是难忘。豆大的雨点砸下来时,我们正在龙泉社区。有人扯着塑料袋罩住问卷,有人拉着同伴往屋檐下跑,最后挤在一幢单元楼的廊下。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看着彼此淋湿的头发和沾着泥点的裤脚,突然就笑出了声。那一刻,风雨好像成了背景音,反衬着身边人的可靠。
难得的休整日,我们傍晚去了太湖旅游度假区散步谈心。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像我们悄悄生长的默契 —— 从初见时的客气,到后来的 “我懂你没说完的话”。
调研结束时,问卷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但那些一起躲雨的屋檐、共享的冰汽水、深夜宿舍里的讨论声,却成了比数据更鲜活的收获。原来共同富裕的课题里,本就藏着 “共同” 二字最朴素的模样:你帮我扶一把,我陪你走一程。
南太湖景
太湖古镇·打铁花
文案丨谢明乐、孔祥锺、屠卓男
排版丨谢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