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行思录08丨吴兴探路:解码城乡共富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2浏览次数:10

跟着吴兴分队的脚步,穿梭于吴兴的村落与街巷。这里既有传统乡村的质朴烟火,也有城乡融合的创新活力,每一寸土地都在书写共富故事。我们深入织里镇、八里店镇、妙西镇等地,与村民唠家常、跟创业者聊发展,从 “生计的变迁” 里看增收实效,在 “服务的温度” 中感民生改善,试图勾勒吴兴共富的真实模样。

 

织里镇:童装产业里的共富密码

织里镇的清晨,童装工厂机器轰鸣。这里是 “中国童装之都”,小作坊起家的产业,正托举起无数家庭的致富梦。走访入户时,一位个体创业者李哥坦言:“以前单打独斗难做大,现在跟着产业集群走,还有电商赋能,订单不愁!” 产业协同让 “小童装” 成了 “大引擎”——供应链整合降成本,电商直播拓销路,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年年涨。但我们也发现,部分小微工厂仍面临 “设计缺创新、品牌缺溢价” 的困境,产业升级的呼声,藏在工人对 “技能提升” 的期待里。

织里镇

 

八里店镇:文化赋能与青年汇聚的“共富样板”

八里店镇的村庄,是一幅铺展在吴兴大地上的水墨长卷 —— 白墙黛瓦映着桑基鱼塘的碧波,丝绸文化的脉络藏在老街的石板路里,更藏在 “文化惠民” 的烟火气中。这里的乡村文化,从不是陈列的标本:乡村博物馆里,老织机与新设计对话;城市书房的灯光下,老人与青年同读一卷书;“文艺星火赋美” 工程让越剧、剪纸走进田间地头,桑基鱼塘见证着孩子们跟着老农学插秧,年轻人用镜头记录农耕智慧。更令人惊喜的是 “省赛村办” 的活力:马拉松赛道穿村而过,自行车赛引燃山野激情,村民们从观众变 “东道主”,端出的农家菜成了赛事 “爆款”。“这几年,镇上的年轻人肉眼可见地多了!” 移沿山村民王阿姨的话里满是欣喜。“乡贤回归” 的故事更添温度:在外经商的能人带着资金返乡,把闲置校舍改造成研学基地;设计师夫妻扎根村落,用文创激活老手艺,让 “空心村” 长出新业态。如今的八里店,正以 “新青年城市核心区” 为目标,在产业能级、城市品质、便民服务上持续发力,试图用 “最优环境” 留住年轻人的脚步。只是,如何让 “引得来” 的人才真正 “留得住、扎下根”,还需要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织密配套网 —— 这或许是八里店迈向 “共富样板” 的最后一块拼图。

八里店镇

 

妙西镇:山水间长出 “绿色财富”

妙西镇的山谷里,白茶吐绿,民宿错落。这个曾靠采矿为生的小镇,如今靠 “生态” 吃饭,成了 “长三角乡村旅游目的地”。“守着好山好水,以前总觉得穷,现在开民宿、种茶,一年收入二十多万!”潘村的一位民宿主理人小林笑着说。村里统一规划 “茶旅融合” 项目,村民的老房子改造成网红民宿,茶园里开起露营地,卖土特产的阿姨都学会了用微信收款。但我们也注意到,旅游旺季时,停车位不足、服务人员短缺等问题凸显,如何让 “绿色经济” 可持续,考验着规划智慧。

妙西镇

 

吴兴行思:共富路上的光与责

在吴兴,我们看见:

产业集群的力量—— 童装、美妆等特色产业,让 “就业 + 创业” 双轨并行,夯实共富基石;

治理创新的温度—— 乡贤回归,让乡村既有 “面子” 又有 “里子”;

民生改善的实招—— 老城更新、公共服务升级,让 “幸福” 看得见、摸得着。

也看见待解的题:

产业升级的 “创新短板”、乡村人才的 “留存难题”、老城更新的 “平衡挑战”……但正是这些 “光与责”,让共富调研更具意义 ——发现问题,才能推动政策更精准;触摸温度,才能让共富更有质感。 共富路上,吴兴分队一直在出发!脚步不停,思考不止。吴兴的故事,是浙江共富实践的缩影:既有蓬勃向上的活力,也有攻坚克难的韧性。我们相信,把调研的 “问题清单” 变成 “解题清单”,让 “民生小事” 成为 “共富大事”,吴兴的共富图景会更动人,浙江的共富之路会更坚实。 期待与你继续同行,见证更多共富故事!


 

文案 | 陈科璇

排版 | 迟舒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