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溪龙乡茶山间,24万采茶工的指尖在嫩芽间翻飞,竹篓里盛满今春的第一捧鲜翠。2025年,安吉白茶以58.47亿元的品牌价值第16次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这片叶子早已不仅是农产品——它是全县24.32万亩茶园孕育的生态经济,是“全产业链产值68.45亿元”的支柱产业,更是为20万从业者年均增收超万元的“绿色银行”。
从“白茶+村咖”的文旅融合,到搭乘高铁专列驶向全国的“国家名片”,安吉白茶的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然而,在漫山茶海的丰饶之下,仍有灯火微弱的角落,等待被共富的暖意照亮。
茶山外的守望
一双手托起的两个人生
在红庙村,我们拜访了一位奶奶。家中瘫痪的爷爷全靠她一人照料,重担不言而喻。所幸,他们申领了残疾证获得补贴,更因两个儿子是退伍军人,享受到特别福利——每隔一日便有护工免费上门。提及这些,奶奶笑纹舒展,不住地感慨:“政策好啊!”那份朴素的赞语里,满是暖意。残疾补贴与退役军人家庭优待政策,为这个家卸下了最沉的负担。
低保边缘的微光
药费单上的温度与心尖的善
天子湖镇有这样一位保安叔叔,家中九十岁母亲需长期服药,桌上堆满的药盒曾让他彻夜难眠。而今,作为低保边缘户,叔叔家享受着高额医药报销政策,这极大地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以前自己一个月的收入基本都买药了,根本剩不下,现在还能攒下一点,我感觉很幸福。”
更触动我们的,是他手机上翻不完的捐款凭证。每当看到在筹集医药费的患病的孩子,捐出50元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国家给咱托了底,咱也得帮别人一把。”这份从裂缝中生长出的善念,恰是共富路上最珍贵的灯火。
后记
共富,是草木生金,更是万家有灯
安吉的共富之路,是白茶产业的“生金术”,更是政策保障织就的“兜底网”。它托起困顿中的尊严,守护低保边缘的希望,也珍视每一份从裂缝中生长的善意。当物质保障夯实基础,人心向善点亮微光,万家灯火里的温暖与韧性,方为“共同”最深厚的注脚。
文案 | 刘静怡 吴寒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