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由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湖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提供支持的第四届“共享与发展·浙大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以“AI加速突破背景下的共享与发展”为主题,发布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地方合作研究成果,并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开展圆桌对话深入探讨。
论坛围绕“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稳就业和促增收”主题开展圆桌对话。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刘培林主持本环节。
刘培林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领雁学者特聘教授罗楚亮,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刘涛,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龚斌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劳动经济学系副主任张海峰分别进行发言。
罗楚亮教授指出,尽管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与投资增速下滑同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当前的就业压力并不完全是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创造性破坏的特征。创造是需要摸索的,政策应当有利于鼓励这种摸索。经济政策应该增强经济韧性、增加就业创造能力;要增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分散化、灵活性的市场底层逻辑;改善分配的平衡性,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增加就业需求是短期内更为重要的事情。
罗楚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领雁学者特聘教授
胡湛教授围绕人口格局和人智协同进行发言。他提到,中国正处于人口负增长阶段,且未来将面对生育低谷、退休高峰、高龄高峰、死亡高峰等人口情境。以多大的人口规模进入现代化,将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社会已出现许多依赖互联网平台经济就业的“数字牧民”,未来人的就业身份和社会身份将更加多元。人工智能算力虽在单一赛道上超越人类,但更高层次的社会计算、情绪和情感计算、心智计算、价值计算,仍需人与机器协同进行。对于依赖技术实现的劳动,人智协同可能会创造更大规模的就业。
胡湛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
刘涛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带来怎样的价值观”进行发言。他指出,当今时代是最多人使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年轻的Z世代从事数字副业较为普遍,产生了“数字牧民”“数字游民”的现象。如何使用AI,如何使用计算,如何使用算法,都值得我们思考。刘涛教授提出“普惠型全民基本算力保障”概念,强调未来算力可能会在社会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甚至影响社会结构。他进一步指出,零工经济、数字化经济很有可能会成为后工业化、数字化时代长期持续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与新价值观。
刘涛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
龚斌磊教授提到,新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可思考的问题。第一,在教育方面,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工业化时代存在巨大差异,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是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以电力短缺为首的资源问题可能影响今后人工智能发展,未来的人工智能竞争将是与之相关全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包括传统的上游初级产品。第三,跨界技术会对农村经济转型带来两方面影响,在宏观上提升总体效率,在微观上则可能对包容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AI冲击下如何做到共享变得愈发重要。
龚斌磊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
张海峰教授结合其之前开展的人工智能专项调查研究,指出有接近半数的受访者在日常工作中会使用人工智能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但仅有极小部分工作任务需要借助AI完成。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很小,更相信人工智能发展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它的应用确有可能使部分劳动者群体受损,扩大群体间收入差距,这要求国家和社会应更加重视对人的投资,通过“投资于人”,使劳动者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实现技术更好赋能就业。
张海峰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劳动经济学系副主任
文字:陈芳祯、叶梦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