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 《浙江日报》刊发刘世锦主任在第三届“共享与发展·浙大论坛”主旨演讲摘要

发布时间:2024-07-29浏览次数:10

编者按

2024526日上午,以“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的共享与发展”为主题,第三届“共享与发展·浙大论坛”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湖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给予支持。论坛邀请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作主旨演讲,其发言摘要在《浙江日报》刊发。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如何稳经济稳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新的增长潜能?我认为有,而且很大。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横向需求空间,简单地说,就是缩小不同群体在终端消费的差距。现阶段我们既要注重扩大消费总需求,也要进一步区分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所谓生存型消费,是以个体消费为主,而发展型消费较多地采取集体消费或者公共服务的方式。在我看来,在这个阶段,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以吃穿和其他日常基本消费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无论是不是被充分满足)已趋于稳定,部分地区的耐用消费品、房地产基建相继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在消费领域的增长,将更多是由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体娱乐、金融服务、交通通信等发展型消费来拉动。且很多时候,发展型消费光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搭台子、建制度、出资金,实际上与政府二次分配特别是推动公共服务的能力直接挂钩。

下一步,扩大消费要找准痛点。在消费类型上,抓住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依托的发展型消费。在对象上,则要瞄准中低收入群体,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人力资本投入等,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又挖掘新的消费空间。

另一个方向是纵向升级动能,以新技术激活新的增长空间,推动经济往上走。一是对现有产业链价值链进行改造升级,二是重视、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近年来,国家已经采取很多积极举措,中央作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按照我的理解,新质生产力就是利用新技术全方位提升全要素生产力,新技术包括数字技术和新的绿色技术等。在这方面,浙江有条件也有能力继续走在前列。

需要注意,现阶段发挥中国经济的增长潜能,已不仅仅是扩总量的问题,更涉及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结合论坛的主题——共享与发展,我以“促进包容性的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展开谈一谈。多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城市化,大城市的城市集聚度已经很高。从国际经验来看,到了这个阶段以后,有一个所谓的“郊区化”过程,即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人和资源适当疏散,在城市之间特别是现在讲的“都市圈”中“圈”的部分,有大量中小城镇要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国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新型城镇化从“战略”这一层面提出,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包容性的城乡融合发展?我认为要实现“三个平等”,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一是身份平等,主要涉及户籍制度改革。二是权利平等,包括进一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覆盖等。三是财产权益平等,包括加快推进城乡间要素资源双向灵活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

以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的增长,“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不能丢,不同时期要过不同的“河”。在持续发挥国家顶层设计指方向、划底线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和过度的干预,鼓励基层和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多一些自选动作、积极探索,有些时候也要允许试错探索。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才能充分释放。


作者简介

刘世锦: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200余篇,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

近年来一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包括与世界银行合作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等判断的著作《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较早引入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观点的著作《在改革中形成增长新常态》等。参加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是国家“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等,兼任若干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若干省市和城市顾问。曾多次获得全国性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包括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


转载自: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