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 | 于书恒、马欣欣、詹鹏: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能够撬动消费吗?

发布时间:2024-03-11浏览次数:10

如何构建更公平、有效率的医疗保障体系已成为全球热议话题。自2016年起,中国政府为缩小参保者受益差距,开始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并提高了医疗费的报销比例,此举不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利用率,还将对居民其他消费决策产生一系列溢出效应。

浙江大学博士生于书恒、日本法政大学马欣欣教授和我院研究员詹鹏(通讯作者)合作撰写的论文“Effects of the Resident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Reform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发表于SSCI核心期刊China & World Economy 2024年第1期。

文章利用2013年和2018年的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在双重差分研究框架下,探讨了如下两个问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提升对各类型消费水平及份额有何影响;如何解释由此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

医疗保险改革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从“奥巴马医改”到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DRGs)为代表的德国医改,再到印度的免费医疗制度,各国在基于本国国情做出尝试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评估医疗保险效果的问题。现有研究对于医疗保险改革评估尚无一致结论,且很少关注其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医疗保险改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是复杂的。一方面,医疗保险改革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医疗消费;另一方面,医疗保险还会通过影响家庭的储蓄行为进而影响其他消费。本文基于2016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分析了医保改革对中国家庭医疗和非医疗消费的影响。在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的背景下研究此问题,可以避免已有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样本自选择偏误问题,增强了因果推断。本文丰富了对医疗保险改革效果评估的视角,并为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经验证据。

研究发现,首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改革对居民消费的水平和份额都产生了影响。具体来说,改革同时刺激了居民的医疗消费和非医疗消费,2013–2018年间,改革所带来的家庭人均自付医疗消费支出上涨22.3%,非医疗消费上涨7.0%,家庭人均总消费上涨8.6%,相当于约1051.97元;在消费份额上,医疗消费的份额有所提高,非医疗消费的份额下降。其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改革对不同类别消费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教育和娱乐消费的金额提高幅度最大,涨幅达64.0%–69.9%。最后,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改革的效果也存在异质性。相对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而言,低收入家庭各类消费的金额和份额都明显受到了更大程度的影响。

对于以上结果,文章从价格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挤出效应两种作用机制进行解释。首先,以上农业户籍人口相对于非农户籍人口报销比例提升幅度更大,在医疗保险改革中收益更多,文章通过对比两个群体医疗消费的变动情况,验证了价格效应的存在。其次,低收入家庭应对健康风险能力更低,因此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意愿,通过对比不同收入组家庭消费变动差异,验证了预防性储蓄效应的存在。

文章为评估医疗保险改革效果提供了新角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此次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提高报销比例的举措提高了居民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体而言,其医疗需求得以释放,缓解了由于收入差距导致的医疗不平等问题,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居民有强烈的意愿将储蓄更多地投入到教育和娱乐消费,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这说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家庭的社会风险有助于国家的人才发展与科技进步,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原文引用:Yu, S. H., X. X. Ma and P. Zhan, 2024, “Effects of the resident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reform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 32, No. 1, pp. 96–129.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cwe.1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