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3%,其中,6月份16岁到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1.3%。上半年,浙江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7%。
今年以来,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劳动力市场趋于活跃,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但同时,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
青年失业率为何处于高位?就业难怎么破?记者就此专访了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继强教授。
涌金君: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
郭继强: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稳中有隐忧。
企业之所以对劳动力有需求,是因为社会对劳动力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有需求。结合宏观经济形势来看,1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8.8%,企业的经济状况不能支撑更多的招工需求,再看社会投融资、进出口、消费的数据也是同样。
从就业结构来看,目前青年失业率已经突破20%。更要警惕的是,这一数据其实还无法充分有效体现农村青年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许多未在部门登记表达就业意愿的青年人,也许是有考公、考研的想法,但暂时没考上,也是不被“看见”的。要是把这些不充分就业的数据统计出来,那么潜在的就业压力或许会更加显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就业的地区间差异。从浙江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亮点的。上半年,浙江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60.7万人,同比增长1.3%。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浙江很多企业更关心的反而是如何招人、如何留人,包括浙江政府最新出台的户籍新政大力度“抢人”,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浙江的形势还是不错的。
涌金君:青年失业率仍处于高位,怎么看?
郭继强:直接原因是当前整体经济环境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不足。我想重点说说存在的内生原因,这与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家庭储蓄、人口结构等有关。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结构和家庭储蓄,给年轻人带来一定的就业缓冲。目前我国16岁到24岁青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一代仍未退休,许多家庭也有一定的积累或储蓄,不少父母目前有能力也有意愿让孩子“慢就业”或“啃老”,慢慢找到满意的工作。
另外也有择业观念导致的就业错配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许多高校毕业生认为自己接受的是精英教育,因此在择业观上会存在误区,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广泛存在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错配”现象,一些岗位人满为患,另一些却无人问津。
长期来看,青年失业率高企还伴随着加速老龄化、少子化。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地面临这些问题,这是我国独有的问题。
比如,我国上世纪6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群正逐渐退休,新出生人口不断跌至新低,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农民工正在逐渐变“老”,未来劳动力人口会越来越少……
这些现实因素叠加,都将会对社会的消费、需求带来直接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也会有影响。
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形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现在失业的青年人将来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到那个时候,“啃老”缓冲难以为继,是否会引发新的问题?在看待目前青年失业率高企的时候,这些都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涌金君:如何破解当下的就业困境?浙江怎样突破?
郭继强:破解就业问题,核心是发展经济,把主体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要保企业、稳企业、发展企业,适当地鼓励创业。
首先,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展好民营经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给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对浙江来说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民营企业家是浙江的最宝贵资源、最宝贵财富。民营经济解决了90%以上的就业,浙江失业率低于全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得好,自然而然就带动了就业。
其次,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既可以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又能创造出许多的新个体经济机会及新的消费需求。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加大支持其他新消费场景下带动的个体服务业,如民宿、露营经济等。
对于当前“求职难”和“招工难”同时存在的问题,政府可以从信息、观念和预期等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导,促进就业岗位的搜寻和匹配;
二是引导求职者与时俱进地转变就业观念,例如,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可以考虑减少裸辞,“骑驴找马”;
三是继续推进“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服务)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实施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千方百计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此外,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也有助于企业招人和留人。浙江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举措方面有不少探索,如通过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建设或者租赁员工宿舍,再如以优惠利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争创和谐劳动关系,推出春运和疫情期间常见的帮员工包车、包机等。
不过,我还想提醒的一点是,政府应当把目光放长远,合理引导预期。比如,面对日渐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浙江近些年推出一系列举措靠前发力,一直在加大“抢人”力度,对浙江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
(注:文章来源于涌金楼,作者朱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