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我院研究员苗青教授的最新观点发表于《中国人才》,现与读者分享。
自去年年初开始的互联网行业裁员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担忧。今年3月,ChatGPT(一种新型智能聊天工具)的横空出世给全球数字技术带来了巨大震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数字经济都在经历一场变革。Sortlist Data Hub(国外著名数据调查公司)的一项新调查显示,ChatGPT 直接导致 26% 的欧洲软件和科技公司计划裁员,在美国,微软、谷歌、亚马逊等行业巨头也加快了裁员的步伐。
未来已来,数字经济正在展现它巨大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这里所谓的不确定性是说数字技术高峰并未出现。我们无法判断现有的数字企业,如百度、阿里、腾讯是不是会稳固他们行业领袖地位,继续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又或者是出现新的巨头取而代之,抑或是出现无数个独角兽?这毫无疑问需要时间检验。一种主流的观点是以小模型算法为支撑的数字技术,由于算力的有限性将被大模型算法取代。谁拥有大模型将会主导下一个风口。所谓确定性是指数字企业的更新迭代会提速,很多企业来不及转型就会被替代。当然,这种确定性也预示在中国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未来的数字经济会更加精彩纷呈。因为这里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着庞大的人口和稳定的消费升级需求。
在这种确定和不确定交织的时刻,人才工作应静观数字行业巨变。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刀刃上,通过“把握关键少数、重塑高等教育、力推产业变革”,实现人才工作赋能数字经济。
人才工作应聚焦关键企业家“,抓少数”而不“点人数”。迎接快速迭代的数字经济时代,当下人才工作的重点不是在于识别各路人才,而应着力寻找能够创造价值的人才。众所周知,经济起飞在于将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三个环节打通而形成闭环。其中,创造价值是这个过程的关键点,唯有企业家当仁不让。可以说,在如今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的时候,谁能奠定商业模式,谁就是企业家,谁就是最大的人才。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在创造价值的人身边,自然而然地会出现那些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人才。换言之,只要有了企业家,自然而然会有工程师、财务师、营销师、运营师……乃至每一个细分的岗位。政府要操心的事情是去激励人们创新创业,塑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相信市场会孕育出企业家,更要相信企业家会用合适的机制选拔出他要的人才。阿里云技术的创始人王坚院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加入阿里之前,先后在高校和企业研究院担任科研工作者,在被邀请到阿里以后,他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成就了阿里云技术在世界云计算领域的一席之地。
人才工作要着力变革高等教育育人模式,“破围墙”而不“砌高墙”。现阶段我国85% 的科研人才毕业于国内高等院校。国内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过去十年间,变化远不及产业界,很多高校的专业建设对新技术变革不敏感,对市场环境不热衷,并没有开发出适应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办法是尽快变革一成不变的专业育人和课程体系,引入大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让身经百战的企业家、身处于一线的企业工程师为大学生提供长学时授课。同时,解放教师科研压力,鼓励一线的大学教师到数字经济前沿阵地去挂职和兼职锻炼,让课堂的知识真正鲜活起来。教育部门可以变革现有教育体制机制,如尝试八年一贯制本硕博培养体系、跨学科博士培养体系、专业应用型博士培养体系等新教育形态。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才、教育、科技三位一体,为未来人才工作举旗定向,高等教育回应时代之问恰逢其时。
人才工作要着力引导传统产业融入数字化变革,从“数字产业”过渡到“产业数字”。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前者红海一片,后者蓝海正兴。可以看到,经过十余年的充分竞争,大量的数字化企业正在进入低利润和无秘密时代。未来的巨大机会在哪里?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这就意味着传统农业、传统制造业,应当尽快拥抱数字化的浪潮。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相关产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迎接变革。以传统造车技术而言,目前走在前列的企业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布局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世界先模拟造车,再到真实世界使之一锤定音,这就是拥抱技术的红利。农业领域同样也大有可为,迫切需要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人才工作要重点关注智慧种植CEO、智慧畜牧CEO、智慧渔业CEO、智能农机 CEO、智慧园区CEO 等领军人物,鼓励其在探索智慧农业建设、应用数字技术驱动农业现代化上抢占高地,走在全球的最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