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中国劳动保障报》专访:何文炯——强保障 补短板 勇担当

发布时间:2023-04-07浏览次数:14

编者按:我院副院长何文炯教授的专访《强保障 补短板 勇担当》刊发于《中国劳动保障报》2023年3月31日,现与读者分享。


过去5年民生保障工作成就显著

Q: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总结和评价过去5年民生保障工作?

何文炯:过去五年,我国在民生保障领域有一系列重大进展,民生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

一是国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有效措施,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二是持续提高民生保障领域各项目的待遇标准,有效地保障了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并适度分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如低保标准、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提高,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扩大等。

三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强了若干重要领域的民生保障,如加强以照护服务为重点的养老服务并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加强以托育服务为重点的儿童福利;探索以新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的非正规就业者的职业伤害保障等。

四是民生保障的行政管理体制变化,2018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增设了若干行政部门,加强了全民医疗保障、退役军人保障服务和应急管理等工作,同时明确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责由税务部门承担。

五是优化了民生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调剂金制度,逐步实行了这项制度的全国统筹;民生保障领域的许多项目建立了服务标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在维持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的前提下,适度降低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减轻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

Q: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过去五年,我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等标准。”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何文炯:过去五年,我国民生保障领域各项目的待遇标准都有所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一是民生保障待遇提高,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使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优待抚恤金的提高,有效维持了保障对象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待遇提高,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

二是民生保障类资金给付和服务提供,均有益于促进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水平提高有益于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信心,尤其是那些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项目,可以直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现实消费能力。

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养老金制度建设。2018年,国家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并从2022年1月开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了多年前提出的目标。这一系列举措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一是改善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整体情况。实行调剂金制度之后,尤其是实行全国统筹之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全国统一核算,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直接支持了基金收支平衡困难的地区,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的整体状况随之好转。

二是均衡了地区之间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负坦。实行全国统筹之后,各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开始走向统一,各地的劳动力基础成本差异缩小,这将有益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有益于地区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三是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实行全国统筹之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筹资规则和相关经办服务规则逐步走向全国统一,显著提高了这项制度的规范化程度,为这项制度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补足短板织密社会保障网

Q: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一些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 。” 在社会保障领域,您认为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完善?

何文炯: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农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少且保障水平低,非正规就业者的劳动保障不到位,非户籍常住人口难以在其实际居住地参加并享受全部社会保障,关于“一老一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险某些项目的基金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等等。

为此, 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制度设计、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逐步缩小非工薪社会成员与职工的社会保险待遇差距,同时要逐步统一地区间的社会保障政策。

二是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恪守保基本的原则,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险相关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社会保险精算制度,努力实现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长期平衡。

三是增强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优化制度设计,使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各类非正规就业者能够顺利进入职工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惠及范围。

四是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适应性。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改进制度设计,建立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逐步降低面向全体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关联度。

五是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养老服务补助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应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趋势。

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齐发力

Q:对未来政府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接下来,人社部门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何文炯:从各种人口预测分析看到,在我国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口老龄化将是一种常态。因此,我们要通过调整人口政策,以期优化人口结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社会政策以适应这种趋势。所以,要按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加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优化养老服务政策。国家需要建立多层次养老金、医疗保障、照护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制度,以保障社会成员年老之后的基本需要并有基本之尊严。其中养老金制度是为老年人提供稳定的收入,以保障其具有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医疗保障、照护保障和精神慰藉则需要通过有效的医疗服务、照护服务和精神服务来实现。从人社部门所担当的职责看,需要从养老金制度建设和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努力。

要不断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使之能够长期持续健康运行,并促进补充性养老金规范发展,   当前的重点包括:一是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据此稳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城乡老年居民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二是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把有缴费能力的各类非正规就业人员纳入这一保障体系,使他们年老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有与退休人员相近的基本养老金待遇;三是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精算制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实现长期平衡,给全体社会成员以稳定的预期;四是保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适度保障水平,增强中高收入群体参与并获得各类补充性养老金的内在动力,鼓励支持用人单位在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员工办理职业年金(含企业年金)。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行为,支持他们为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个人养老金服务。

此外,应将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并将其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根据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   结合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分析,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规划;二是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养老服务领域的专业技术等级标准及相关待遇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三是与有关部门联合,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