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刘培林: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发布时间:2023-03-23浏览次数:11

编者按:近日,我院副院长刘培林在“光明网”发表文章《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现与读者分享。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系统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可以说,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强调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是有很强针对性的。早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预期转弱是造成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的重要原因。如果预期持续转弱,则还会进一步抑制供给和需求,从而使得悲观的预期自我验证、自我实现,形成预期弱化和供需疲软的正反馈。

从通常意义的宏观经济调控角度看,如果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那么宏观刺激政策就得不到市场主体的积极响应,宏观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有可能效果很小。这种情况已经在其他国家出现过。比如,曾经有个说法是,货币政策陷入“推绳子”的被动境地。意思是,尽管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由于市场主体并不积极,导致政策传导不到实体经济上。也就是说,倘若市场主体因为预期悲观而“躺平”,政府单凭扩张性政策加以刺激也是不够的。可以说预期是决定宏观经济运行水平和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动点”,在很大程度上会自我实现。所以平稳乐观的预期,既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预期管理是极端重要的。

我国目前的预期管理,既有上述通常意义上的宏观经济调控的预期管理的内容,也有更为复杂的背景和更为广泛的内容。我国目前预期转弱,涉及居民消费预期与投资预期两个方面。居民消费预期转弱,背后是收入增速不高甚至收入绝对水平下降。投资预期转弱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前几年新冠疫情防控是一方面因素,不过这方面因素随着其转为“乙类乙管”而逐步消失。影响投资预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格局变化莫测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调整。还有一个影响投资预期的因素,是人们对政治经济学底层逻辑的认识变化的影响,比如认为共同富裕将主要倚重三次分配的错误认识,对于投资预期就产生了很大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首先需要在通常的宏观调控意义上引导预期。

一是出台积极的宏观政策。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扩大国内市场的措施,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并特别提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2023年开年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从财政、金融、投资、就业、民生等多方面部署提振经济的政策。毫无疑问,这些政策除了直接提振供给和需求之外,也将引导预期改善。

二是宏观调控部门要通过更有效的市场沟通引导预期。引导预期有时候必须真金白银的政策才能奏效;有时候不用真金白银的政策,而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充分沟通就可以见效,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境界。美国前财长萨默斯也曾说,信心是最便宜的刺激方式。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后应进一步提升能力,改善工作方法,更加积极主动、常态化地和市场主体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引导预期。

除了上面两条外,目前我国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还需要针对目前预期转弱的特定背景,采取下面两方面措施。

一是引导市场主体对我国政治经济学底层逻辑形成正确的认识。应该让大众明白,包括共同富裕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目标,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倚重三次分配,而是要建立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相协调的政策体系。事实上,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就这些问题做出过解释说明,今后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工作。出台重大政策之前,要做好市场沟通,清晰地阐明政策意图和重点,消除对市场主体预期的不必要的冲击和影响。出台重大政策之前,也要注重政策制定部门相互协调。

二是要以切实的法治和政策给投资者和消费者吃下定心丸,保障投资收益的可预期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部署,需要稳定的法治和透明、公正、可预期的执法加以保障。要针对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对于投资安全性等方面的顾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营商环境。除少数行业外,应该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提供同等的准入条件,接受同样的市场监管,以及同样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是在全球供应链调整背景下,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资本对我国的投资信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除了稳定外资、吸引外资,提升我国供给能力、扩大外需外,也是最有说服力的预期提振措施,不仅能够提振外资的投资预期,也能够提振民营内资的投资预期。有了稳定的预期,各种提振经济的政策将能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

刘培林,国家高端智库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任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城市化和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