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第四期“共同富裕研究青年沙龙”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2-06-10浏览次数:14

6月6日,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第四期“共同富裕研究青年沙龙”在公共管理学院901会议室召开。本期活动主题为“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冯履冰和陶彦君分享了自己的工作论文。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罗德明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晓婷教授、马高明博士、史新杰博士、社会学系夏丽丽博士和姜山博士等共同作为点评专家。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詹鹏主持本期沙龙。


冯履冰,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冯履冰——中国农村老年女性经济独立性与居住行为

该研究首先强调了女性经济独立性的重要性,介绍了论文中经济独立性的定义和衡量方法。文章围绕经济独立性和老年女性居住行为的关系,提出六个假说。并通过实证分析逐一验证这些假说的可靠性。基于文章结果,该研究提出提高居民养老金水平、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土地政策,使农村老年女性从中受益、增加其生活福利等政策建议。

专家评论:姚先国老师强调政策建议要放到整个经济体制的大势之下才有依据和可实施性。罗德明老师建议尽可能寻找合适的面板数据以排除居住安排决策中“习惯”的影响,以及考虑子女性别和排行的影响;在孙子女影响的假说验证中,建议重点关注老人自身劳动收入、是否有工作的系数情况。马高明老师指出,居住安排决策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要注意如何体现出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关于收入与居住决策间关系的研究)的不同之处。李实老师建议突出对成年子女外出务工的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分析。


陶彦君,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陶彦君——中国城乡居民的福祉收入差距

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已有文献使用的城乡划分方式与福祉收入的定义问题。根据2013和2018年的跨期对比发现,我国城乡居民的福祉收入差距从2.72倍缩小到2.50倍,城乡福祉收入差距对福祉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贡献从35.34%下降到29.76%。同一年份中,市场要素收入的城乡差距小于可支配收入,福祉收入的城乡差距与可支配收入的城乡差距相差不大。基于基本事实,论文提出破除人口流动的户籍限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养老金待遇等政策方向。

专家评论:姚先国老师强调不能就收入问题谈收入,在考察城乡差距时需要考虑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别要放到现实的大背景下讨论,这样才能描绘好中国现实、讲好中国故事。罗德明老师建议在研究城乡问题时考虑sorting effects的影响,如果能力强的人从农村流向城市,则跨期的城乡收入差距不能直接比较。史新杰老师认为福祉收入还应该考虑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差异,并且建议计算不同城乡划分口径下的城乡差距。夏丽丽老师建议在福祉收入中考虑养老、孩童照料等服务折算。李实老师建议论文做进一步的改进,包括:考虑学期教育、考虑流动人口收入的核算问题、考虑社保缴费的地区差异等。同时李实老师指出,如果可以对城乡地区的购买力平价进行重新核算,将非常具有价值。

李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姚先国,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德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晓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