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 张斌:推进共同富裕的三个视角

发布时间:2022-05-18浏览次数:10

编者按: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斌教授在5月8日由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共享与发展·浙大论坛”圆桌论坛的发言。

2021年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明确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斌教授从三个视角探讨如何推进共同富裕。认为首先要关注世界范围的收入分配和结构性改革问题,尤其是全球化进入新阶段、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第二要立足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第三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框架下,研究政府基于所有权的收支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

一、世界范围内的收入分配与结构改革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开放程度很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收入分配和主要经济体的结构改革是一个具有高度共性的话题。同时,全球化发展中形成的分工格局调整、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国际政策协调和制度竞争,也使得我们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要立足所处的历史阶段,关注世界环境的变化。

对比G7国家内部的再分配状况,发现尽管财税政策发挥了明显的再分配作用,但2018年的基尼系数(无论是再分配前还是再分配后)都较1980年前后有显著扩大,其中涉及到财税制度的取向问题。以美国为例:二战结束后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维持在70%以上的高位。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里根政府的减税为开端,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减税浪潮。同一时期,全球化获得蓬勃发展,资本流动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资本和劳动的分配格局、发达经济体内部的收入分配以及各国的税收政策产生了了巨大影响。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趋势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和无条件基本收入制的探索,同时也对全球税收利益分配和国际税制协调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推进结构性改革以调节利益分配格局,适应新技术变革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面向数字文明时代的制度竞争。 

二、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中国现在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推进共同富裕要立足于中国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即将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时期,在权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要充分吸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训。

当前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要紧密结合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国情。如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机会;要关注人口老龄化和新技术革命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等等。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西方福利国家理论和政策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下,完善基于所有权的政府收入体系,探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富裕政策路径。

2020年全口径政府收入(财政部广义政府收入数据加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税收收入的占比为46.7%,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仅占1.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8.42万亿(不含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占整个政府收入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25.5%)。如果按照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率为20%测算,2020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收益约为1.68万亿元。因此,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提高整体税制的累进性,也要关注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尤其是基于所有权的国有资产(资源)收益在共同富裕中发挥的作用。